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请使用IE9(或以上)、谷歌、火狐等现代浏览器。360、QQ、搜狗等浏览器请使用极速模式。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以李连捷学部委员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就领导了全国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价工作;上世纪70年代,石元春院士、辛德惠院士创建了区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技术体系;1979年,学校成立国内第一个“全国农业遥感应用与培训中心”;1988年,石元春院士、林培教授牵头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土地资源科学系”,发展至今,形成了土地资源与资产管理并重、现代土地信息技术优势突出的学科特色,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区域土地资源演变规律、土地利用规划与区域发展、土地信息技术与应用、土地资源经济与管理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为全面推动土地学科建设,培养新时代土地科技人才,夯实土地科技创新根基,学校统筹谋划学科布局,优化整合校内外资源,于20171114日组建成立了“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简称“土地学院”),20171217日举行了学院成立仪式。

土地学院的成立,得到了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中国农业大学与自然资源部达成共识,将在土地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全面进行战略合作,贯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打造国家级土地科技创新平台,强化土地科技人才培养,共同推动土地科技创新、促进土地学科建设,全面支撑自然资源管理事业发展。

土地学院以推动土地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实现土地科技原始创新、支撑国家土地资源安全战略为目标,以解决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中面临的重大土地资源难题、满足土地资源管理科技需求、推动行业发展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为根本职责,秉持“开放、融合、合作、协同”的办学理念,全面对接国家需求,瞄准土地科技创新国际前沿,逐步打造成为土地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的原始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高地;在学科体系上,重点建设与发展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整治工程、土地信息技术等学科方向,全面支撑土地学科发展。

学院设土地资源系、土地管理系、土地信息系、土地工程系、土壤和水系5个系,现有专任教师83人,其中教授37名,副教授44名,讲师2名。其中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8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1人,自然资源部青年科技人才3人。

学院具备完整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土地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本科生按地理科学类大类招生,设置土地科学与技术、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科学本科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设置土壤学、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利用与信息技术等学科方向,同时招收国土空间治理与信息化、黑土地农业现代化人才培养专项、耕地保育与可持续发展和MPA(土地管理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24年年底,在校本科生316人,硕士研究生333人,博士研究生192人。

学院现有农业农村部农业灾害遥感重点实验室、华北耕地保育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土地利用与管理研究中心、农业信息化研究中心3个校级研究中心;有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内蒙古兴安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中心等多个校外科研与教学实践基地,学院还是国土资源全国科普基地。

土地学院成立以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以土地资源安全与耕地保护、土地空间治理与乡村振兴、土地整治工程与生态文明、土地感知技术与智慧国土为主要方向,开展基础理论、技术创新研究及社会服务,每年申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百余项,年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提供政策建议10余项,在全国各地建立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10余个,与内蒙兴安盟等十几个地方政府,国源科技、航天宏图、世纪农丰等20余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服务地方经济,为保障国家土地安全、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技术保障和政策支撑。

土地学院与美国、英国、德国、瑞典等国家以及台湾地区的10余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本硕博学生联合培养等。同时,学院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