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请使用IE9(或以上)、谷歌、火狐等现代浏览器。360、QQ、搜狗等浏览器请使用极速模式。
学院新闻

孔祥斌教授应邀出席农经观察56期学术研讨会并作了题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模式与借鉴”的专题报告

发布日期:2024-10-15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2024年10月11日,农经观察56期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功举办。中国农业大学孔祥斌教授应邀出席,并作了题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模式与借鉴”的主题汇报。这是孔祥斌教授第二次应邀出席农经观察,并作出高质量主旨报告。

会议背景

农「经」观察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发起的定期定址举办的学术性研讨平台,旨在秉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面向“三农”重大战略需求,汇集政府高层、专家学者、协会企业、基层人员,聚焦“三农”热点焦点、改革难点问题,融汇智力、凝聚共识、反映呼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言献策,更好地发挥中国农业科学院“决策智囊团”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优化土地管理,健全同宏观政策和区域发展高效衔接的土地管理制度,优先保障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合理用地,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随着国家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等六家单位于四川成都联合举办“农经观察”第56期会议。本次会议旨在通过深入学习全会精神,总结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针对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确要求,以及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的迫切需求,深化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认知显得尤为重要。孔祥斌教授,作为近年来始终奋战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前沿的学者,已围绕此课题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广受业界认可与赞誉。鉴于此,会议特别邀请了孔祥斌教授,就如何深入理解并有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权威解读,以期为未来实践提供宝贵的指导与借鉴。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农业农村部原国家首席兽医师李金祥、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现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经司原司长胡恒洋、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原厅长任永昌、四川省第十四届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杨秀彬、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永红等应邀出席本次会议。同时,会议邀请了基层了代表分享实践经验,为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有益参考。此次会议社会反响强烈,在线观看人数突破1.5万人次。

图1:孔祥斌教授在会上做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

孔祥斌教授围绕二十大以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模式与借鉴做主旨演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二十大以来高标建设精神解读。高标准农田建设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导向,它深刻体现了中国在面对人类历史上人口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挑战时,坚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致力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与智慧。与美国式现代化通过控制全球粮食最终控制权来维护自身利益不同,中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更加注重国内农业基础能力的全面提升,旨在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生产的自主可控。在这一精神指引下,全面乡村振兴战略将良田、良种、良食、良体(即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良权(即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和农业经营自主权)作为核心要素,强调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生态保护和制度创新等手段,全面提升农田质量,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同时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助于增强我国粮食生产的综合竞争力,也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坚定决心。

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政策回顾。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政策在近年来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与积极推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强调了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的年度任务,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实施,全面提升我国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紧接着,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优先将东北黑土地区等粮食主产区建成高标准农田,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宝贵的黑土资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长期稳定。在此基础上,地方政策也积极响应,如安徽省、河南省、陕西省等地纷纷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保障措施,力求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支撑。

三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截至2022年底,全国范围内已累计成功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不仅彰显了我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坚定决心与显著成效,也标志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高标准农田在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参与度上均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灌排渠道、田间道路以及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田的抗旱排涝能力,为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理论模式及国外案例借鉴。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理论模式,首先着眼于耕地质量,视其为农业生产能力的核心支撑与保障。耕地产能则是对气候条件、多样化的耕地利用形态以及不同地区间的潜力差异的综合概括,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需重点考虑的因素。在高标准农田的调控机理上,主要遵循“补短板、增体质、强系统”的原则,旨在全面提升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在借鉴国外高标准农田建设经验方面,德国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制定机械化、规模化的土地整理规划,实现了农田的高效利用。荷兰则在盐碱地治理和设施农业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成为全球典范。以色列凭借高节水技术和滴灌、污水回用技术,有效应对了水资源短缺的挑战。美国则通过大规模、机械化、生物化、期货化、企业垄断和智能化的综合手段,实现了农田的高效管理和运营。日本则以其高投入、高标准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确保了农田的高产稳产。

五是国内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在国内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践中,各地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路径。浙江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有效优化了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格局,不仅提升了农田的产出能力,还改善了乡村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广西则采取小块并大块耕地整治模式,通过合并零散地块,大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黑龙江建三江地区凭借大规模机械化和智能化农业,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吉林梨树模式则通过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紧密合作,协同推进黑土地保护,有效改善了土壤质量。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则采取整灌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方式,结合盐碱地改良,实现了农田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策与保障措施。为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顺利实施与持续高效运行,需采取一系列对策与保障措施。首先,应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各级政府在建设过程中的职责明确,同时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其次,需制定一体化建设标准,根据不同区域和类型制定差异化的投资标准,确保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此外,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创新建设模式,如引入社会资本、推广PPP模式等,以拓宽资金来源,提升建设效率。同时,优化种粮激励政策,通过补贴、奖励等方式引导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最后,压实基层管护责任,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农田设施的日常维护与保养,延长使用寿命,保障农田的持续高效利用。


供稿:郑洁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