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必须在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基础上守正创新。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行统一自然资源管理、统一国土空间治理职责,组织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耕地保护是全面落实国土空间治理的重要内容。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耕地保护工作,有着鲜明的特点。其最显著的标志,是把耕地保护明确摆在自然资源管理的优先位置,在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用硬措施严守耕地红线,带位置带边界层层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确保“数—图—实”相符合。其中,要以省为单位,确保耕地数量足、位置稳、布局优;以县为单元,在明确主体功能性质的前提下,差异化地落实耕地保护数量、布局、产能、生态等指标要求。同时,全面推行党政同责的田长制,逐级签订耕地保护责任状,并用先进技术手段调查监测评价耕地保护科学管理诸要素,对以耕地资源要素为核心的生命共同体进行科学分析研判,分区域对耕地资源及其保护利用变化趋势进行预测预警。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已开始全面升级换代。
与此同时,维持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盘技术也正在升级换代。各地积极围绕耕地保护的新变化,探索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做法。
如,河南作为国家粮食生产亚军、夏粮生产第一大省,一如既往地重视耕地保护和利用,不断探索解决把永久基本农田建设为高标准农田的技术要求和治理难题。
又如,广西地处西南边陲,既要粮又要糖,不断探索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坚持引导农民把耕地小块并大块,以适应耕地资源利用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等新要求。
再如,广东积极探索恢复耕地、垦造水田,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耕地保护合力,实现了在保障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不断进步条件下的占补平衡,守住了耕地保有量规划目标,守住了水田规模,还率先建立了省级耕地保护协会,提升了耕地保护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这些自主原创、整装实用的底盘技术,已成为我们端牢饭碗的根本保障。我国幅员辽阔,耕地合理保护利用的区域性特点很强。因此,还要继续加强对地方探索的鼓励、激励,走出一条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农业生产规律的差别化耕地保护新路子。
此外,我国对耕地保护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作用认知不断加深,坚守耕地红线,为粮食总产十九连丰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然而,长期持续高强度的利用也给耕地资源健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耕地需要“喘口气”,择机组织实施休耕计划已经成为我国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一个新课题。同时,由于我国人均耕地少,地块畸零不整,山丘区耕地细碎分散,而世界粮食价格长期维持低位,我国农民家庭生计来源进入兼业补充、外出打工创收为主的阶段。因此,农村出现了耕地撂荒、“非粮化”等现象,这些问题都亟待研究,以完善耕地保护政策。
为此,《中国土地》杂志本期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及地方实践先行者,继续以耕地保护专栏的形式,全面展示各地耕地保护的先进经验,并从耕地位移、耕地休耕、耕地经营者、耕地撂荒等角度,针对耕地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耕地。
耕地保护要以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为目标,实行科学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绝不允许踏破底板、洞穿耕地红线,也绝不允许刺破天花板、污染耕地。新时代的耕地保护新体制,将是耕地保护的全面升级,也将充分体现治理现代化的新成就。
(郧文聚,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兼职教授。转载自《中国土地》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