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8日,我院张超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中国和蒙古政府间联合研究项目“基于多源多尺度遥感数据的中蒙俄经济走廊东线20年草地变化监测与平台”学术交流会,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召开。此次交流会由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主办,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苍穹数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蒙古科学院地理与生态地质研究所协办。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由张超教授和王佳月博士共同主持。
首先由科研院重大专项处崔福浩处长和土地学院李保国院长致辞,两人分别简要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土地信息系的基础信息、国际合作交流情况、中蒙项目合作情况等,并对项目开展给予重要肯定,希望项目的开展能取得丰收科研成果,并促进中蒙在草原生态和遥感技术交流与合作。
上午会议由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郭浩副教授、江子航硕士生,山西师范大学马佳妮博士和苍穹数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刘倩、吴奕莘工程师报告。郭浩副教授介绍了土地学院团队与蒙古科学院地理与生态地质研究所之间的合作情况,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分析了未来合作方向。马佳妮博士做了题为:基于遥感时序分析的草地动态监测方法的报告,介绍了草地退化监测的背景和现状,草原动态变化监测框架建立、时序变化检测算法流程和已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
江子航硕士生介绍了从多源多尺度遥感影像光谱特征提取、时序特征提取、分类模型训练等方面,开展基于循环注意力网络的中蒙俄经济走廊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过程,并介绍了团队的研究基础和现有研究进展。刘倩、吴奕莘工程师分别介绍了“中蒙俄经济走廊”草原遥感监测与决策支持平台和应用支持平台,刘倩工程师从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功能设计、界面设计和工作计划等方面介绍了草原遥感监测与决策支持平台的开发设计,吴奕莘工程师介绍了苍穹数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概况以及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案例,可为项目开展提供合作基础和支持。
中国和蒙古国政府间联合研究项目研讨会下午场,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李雪草教授、刘哲教授、高秉博副教授、曾也鲁教授和蒙古科学院地理与生态地质研究所Urtnasan Mandakh研究员和Telmen Purevsuren作报告。李雪草教授做了题为:应用遥感和 GIS 技术深化全球城市领域的人与自然互动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从制作长期、高频和大规模的城市形态和人类活动图、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长期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建模和城市领域的精细分辨率植被物候数据集对城市化的响应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刘哲教授做了题为:作物种业精细遥感与评价的学术报告,从基于无人机的玉米育种性状遥感快速获取与评价、基于无人机影像的玉米雄穗识别方法、基于弱监督学习的玉米叶病定位方法等成果方面介绍了团队研究成果。
高秉博副教授做了题为:面向空间异质性关系的空间预测方法的学术报告,介绍了使用观测值预测未观察到点值的预测过程。从空间预测、空间异质关系、两点机器学习方法、空间变异系数机器学习方法、空间预测方法选择等5个方面,对空间预测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曾也鲁教授了题为:迈向更好的植被光合作用星载估计:SIF、新植被指数和关键辐射传输过程的学术报告,深入介绍了VI/SIF可以检测植物光合作用或GPP的原理。
Urtnasan Mandakh研究员做了题为:蒙古东部自然条件、资源和社会经济研究情况的学术报告,首先介绍了蒙古科学院的部门划分、人员组成、研究方向、项目状况以及中蒙合作交流情况等,之后介绍了团队在牧民对草地退化的影响及其对草地利用程度、蒙古国土地覆被变化情况、利用SMAP数据研究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情况、蒙古国1982-2015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等研究,并介绍了项目研究区已有研究基础。硕士生Telmen Purevsuren介绍了开展作物精细识别研究的背景、目标以及数据收集情况,并对基于Sentinel-2和无人机影像的作物类型识别与制图结果进行了分析讲解。
中蒙双方项目参与人员在报告后,针对报告内容和项目情况,展开了深入而有成效的讨论。对项目中蒙数据共享、平台系统需求、野外联合调查、双方进一步学术互访和交流等达成了共识。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学院土地信息系的部分老师和研究生,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的史良树教授级高工,苍穹数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杨甜甜工程师,蒙古科学院地理与生态地质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共30余人参加了学术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