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请使用IE9(或以上)、谷歌、火狐等现代浏览器。360、QQ、搜狗等浏览器请使用极速模式。
学术视点

汤怀志 等:夏粮主产区耕地保护建设问题、对策与模式探索

发布日期:2022-05-13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文/汤怀志 牛紫冰 吴斯熠

摘 要:夏粮主产区存在连片中低产田,其耕地利用障碍明显、土壤结构性差、周年产量较低、生产组织水平滞后,应立足夏粮主产区地势平坦、光热充足、水资源充沛、机械化程度高等优势,强化“田长制”、加强耕地科技创新、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提高耕地保护积极性等方面探索构建适应于夏粮主产区耕地保护建设的新模式。

关键词:耕地保护;耕地质量提升;模式探索;政策建议;夏粮主产区


2021 年5 月1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时强调,“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夏粮主产区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河南、山东、安徽、河北和江苏作为我国夏粮生产的主要省份,2021 年其夏粮产量分别达到3803 万吨、2637 万吨、1700 万吨、1483 万吨、1381 万吨,占全国夏粮总产量75%。然而,这些省份也是我国砂姜黑土这种典型的中低产田土壤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中纬度气候过渡带的季风特征明显,加上该区域也是我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长期高强度无序利用、“重用轻养”现象普遍,严重影响耕地利用可持续性。必须高度重视我国夏粮主产区耕地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客观认识当前耕地保护利用面临主要问题,遵循农业生产的一般规律,探索构建夏粮主产区耕地保护利用新模式,确保粮食增产稳产。

一、 夏粮主产区耕地保护面临主要问题

(一)耕地利用障碍明显,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夏粮主产区砂姜黑土、黄褐土广泛分布,是我国主要的集中连片中低产田。以河南省邓州市为例,全市耕地面积253万亩、砂姜黑土面积121 万亩,近一半耕地存在砂姜黑土利用障碍问题。砂姜黑土土壤质地黏重,湿时膨胀泥泞,干时龟裂僵硬,加上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缺氮少磷,普遍存在“旱、涝、僵、瘦”等障碍因子,严重限制了作物生长和水肥资源高效利用,不利于粮食生产。近年砂姜黑土治理探索实践取得一定成果,但且未形成系统、可复制、可推广的砂姜黑土改良综合技术模式。同时,夏粮区耕地数量极为有限,为确保粮食产能,存在耕地利用无视生态环境健康、超高强度利用耕地、管理无序失察的重大隐患,耕地生态功能退化问题突出,耕地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耕地可持续利用受到威胁。

(二)耕地利用方式粗放,农田缺乏精细管控。夏粮主产区人口密集、乡村人口比例高,农业生产主体以小散农户为主。一方面,虽然多年来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投入,农田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但规模化经营比例仍然不高,农业生产呈现粗放式、经验式特点,耕种方式、化肥及农药的使用、农业灌溉方式及用水量等主要依靠农业种植者依据经验作出决策并实施,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土壤病虫害情况等农田管理指标很难实现精准监管。另一方面,由于“小农”特征明显,秋粮种植结构混乱无序,农田受过渡带季风特征、土壤条件影响易旱易涝,耕地周年产量低,利用方式粗放。

(三)农田农机不适配,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以邓州市为例,全市机械化水平高,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甚至形成了具有跨省、跨区域服务能力的社会化农机服务,但受农产品种植结构不统一、网格化管理尚未形成、农田建设规划设计前瞻性不足等因素影响,田块形态、田块规模、道路等级等尚不能充分满足大规模农业种植便利要求,土壤耕性差、平整程度不一造成农机与农田建设、耕作制度不能完全匹配,降低了农机工作效率。此外,高效率、多功能、精准化农机还比较缺乏,存在高端产品和核心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智慧农机购买成本高,市场投放量少,使用者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定位导航、精准作业、自动监控等智能化功能仍有待提高,目前的农机智能化水平尚不能满足下一步数字农业、无人农场等智慧农业发展要求。

(四)耕地利用组织水平滞后,技术服务保障不足。当前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快速增加趋势,但农技服务团队、农业科技保障明显不足。一方面,目前的良田管理制度——“田长制”,制度体系建立尚不成熟,缺乏立法保障和制度保障,责任体系尚未纳入法律,政府的引导作用、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职责尚未充分发挥。另一方面,面向生产实践的农民积极性高但组织能力不足、个体积极性不高,亟需面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线上线下技术服务与指导,提高先进实用技术在先行县的覆盖面、到位率。

二、 突破夏粮主产区耕地保护困境的思路

提高夏粮主产区耕地利用与保护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必须突破当前耕地保护困境,需要各利益主体从多个方面系统保护耕地。耕地保护,科技创新是支撑,制度建设是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是关键,如果用公式表达,即:国家粮食产能=(耕地+ 种子+ 农机)×(县委书记决心+ 新型经营主体雄心)× 农民种粮积极性。

(一)科技创新是耕地保护的支撑。在当前耕地开发潜力不足、耕地利用强度过高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是节本增效、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离不开科技支撑。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夏粮主产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耕地利用受土壤条件制约,土壤改良、中低产田改造是良田建设、粮食产量提升的主要瓶颈、主要突破口。解决耕地地力下降、土壤耕作障碍、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等问题,需要突破耕地质量提升的关键理论方法、卡脖子技术,从根本上提升耕地质量。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夏粮主产区多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作物病虫害多发,再加上土质黏重,现有粮食品种无法在该区域实现高产出。培育出接地气、抗病性强、推广潜力大的小麦品种是保障夏粮安全的当务之急,要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农机是农业发展的驱动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较高,但与大规模土地平整的良田相匹配的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和分散耕地、丘陵山区适用的小型机械这“一大一小”是目前农机研发的主要短板。农业机械化是解决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劳动力减少等难题的重要途径,要加强与农田农艺相匹配的智慧农业机械研发,推广先进农机的应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制度建设是耕地保护的保障。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夏粮主产区耕地保护责任重,但耕地保护无法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耕地保护动力不足,必须加强耕地保护的制度建设,落实粮食生产保障。基层政府是耕地保护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其耕地保护决心直接影响耕地保护效果。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存在矛盾,往往导致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缺少主动性,耕地保护监管不力,农田组织管理水平低。必须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建设,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的耕地保护责任和任务,给县委书记压力和动力双重驱动,增强县委书记保护耕地的决心,坚决扛起耕地保护的政治责任。新型经营主体是未来夏粮区种粮的主要群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种粮雄心影响粮食生产大局。粮食生产经济效益低、耕地保护责任大、土地流转难度大、政策调整与土地产权变更风险、农业科技服务需求等问题,降低了新型经营主体的种粮信心。必须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建设,为新型经营主体种粮提供制度保障,优化新型经营主体种粮环境,激发新型经营主体种粮的雄心。

(三)农民种粮积极性是粮食安全的关键。我国粮食生产成本高、收益低,“非粮化”现象严重。要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解决农民种粮不挣钱难题,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种粮有积极性。”粮食生产种植与投资回报周期长,过渡带区域自然灾害频发,农民种粮依然没有打破“靠天吃饭”现状,种粮风险大;种粮主体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户为主,农田分布分散、管理传统粗放、现代化水平低,种粮主要依靠经验,通过投入更多的农药化肥保障粮食产量不降低,资金和人力投入成本越来越高,而粮食价格没有提高,导致种粮收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必须增强粮食生产的竞争优势,改变“农民不想种粮”的现状,保证农民种粮有钱赚,持续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夏粮主产区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三、 探索夏粮主产区耕地保护利用模式

(一)扭住“种子、耕地”两个要害,开展科技攻关。组建现代化育种技术团队,培育适宜夏粮主场区尤其是秦淮过渡带区域水土条件的良种;突破夏粮区中低产田耕地质量障碍因子识别及其形成机理,通过土壤改良和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模式,重点突破“砂姜黑土耕地改良”形成土壤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研究砂姜黑土保、用、提、改技术路径,推进砂姜黑土质量提升,解决砂姜黑土地力问题,推动中产田变高产田。搭建农田监测管理一体化平台,加强耕地监测预警、精细利用、智能管控等关键技术创新,建设智慧良田。完善耕地土壤调查与评价体系,将更能全面反应耕地质量、生态的指标纳入耕地土壤调查与评价体系中来,更加全面反映耕地健康状态。

(二)提升现代农机装备应用水平,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重点解决农田宜机性问题,突破“一大一小”农机研发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智能化、精确化的核心技术与部件研发,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机系统的提档升级,推广应用数字化农业装备,提高智能化水平,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精准化作业,促进良田、良种、良法“三良”融合发展。

(三)打造高素质农技服务团队,构建农业科技平台。培育高素质新农民,以大规模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在夏粮区推广先进种粮技术,让“农民”信科学、懂技术、会应用,科学高效种粮,在耕地利用中提升耕地质量、改善耕地生态。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通过“科技特派员”与种植户的“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科技推广与服务,打通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让更多农户享受科技便利。建立农业创新技术服务联盟,构建政府支持、要素集聚、交流共享、优势互补、综合服务等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创新、应用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

(四)健全“田长制”,培育新农民。完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建立耕地保护逐级负责机制,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将耕地保护任务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地块和责任网格,完善耕地保护监管体系,落实“田长+ 网格员”的四级“田长”组织网络体系,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5G 等技术,建立“互联网+监管”的耕地保护监管平台,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耕地保护监管体系。同时,“田长”有责任引导农民科学素质提升,依托大专院校、培训机构,开展基层实用人才的专业技术培训,组织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负责人等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

(五)推动政产学研联合协作,形成耕地保护合力。夏粮主产区耕地保护责任重,各主体要形成耕地保护合力,确保粮食增产稳产。政府在耕地的利用与保护中扮演着不可缺失的角色,不同层级政府、政府各部门都有耕地保护责任,要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耕地保护工作格局,在耕地红线保护、耕地生态保护、落实财政补贴、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等多方面合力保护耕地。同时,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村民等社会各类利益主体也要加入到耕地保护阵营,政府牵头搭建企业、学校、科研单位与农业经营主体“产学研用”融合的桥梁,构建“协同多样、利益共享”的共建共享模式,打造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坚实后盾。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