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请使用IE9(或以上)、谷歌、火狐等现代浏览器。360、QQ、搜狗等浏览器请使用极速模式。
学术视点

孔祥斌:农田保护是粮食安全的根基

发布日期:2022-03-23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再次将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重要性提升到新高度。农田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农田、良田安全,也就保障了粮食安全。如何理解并严格落实“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我国连续17年粮食产量达到6亿吨以上,但是,国家的粮食进口也在不断增加,2020年粮食进口量更是达到1.5亿吨的历史高位,我国粮食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粮食安全面临严峻形势。新冠肺炎疫情依然肆虐、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全球水土资源紧缺、全球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导致粮食贸易的不稳定性,近年来国际上一有风吹草动,各国首先捂紧自己的“粮袋子”。而我国粮食进口来源主要集中在巴西、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更对中国粮食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此外,我国还面临水地资源约束、农资价格上涨等挑战。粮食安全必须立足国内。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必须稳住“三农”基本盘和粮食“压舱石”,以国内粮食稳产保供的稳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我国能够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简称“三调”)结果表明,我国实有耕地19.18亿亩,高于18亿亩耕地红线。2021年以来实施的“遏制非农化、严控非粮化”重大政策调整能够有效地抑制耕地向林地、园地转化的趋势。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能够补充损失的耕地资源,保障足够的耕地资源数量。

种植粮食作物的农田资源极为紧缺。在上述19.18亿亩耕地中,种植粮食作物的农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区。2021年,我国北方七省约8亿亩耕地贡献了全国粮食产量的70%。这意味着其他省份的耕地种植了甘蔗、棉花、油料以及经济作物。这表明,尽管我国能够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但是适合粮食作物生产的农田资源依然紧缺。

农田分布南北失衡严峻。“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2019)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2009)成果比较,有64%(12.27亿亩)的耕地分布在我国北方,增加了1.01亿亩(仅黑龙江一省就增加约2800万亩),新增加的耕地主要是农田。而在广东、广西、浙江、云南、贵州等省的传统水稻种植区,农田数量则不断减少。

农田空间布局稳定力变低,至少存在2亿亩不稳定农田。第一,北方农田侵占生态空间严重,约0.5亿亩亟须退耕还湿、还草、还林。第二,依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坡度在25度以上的农田约有0.63亿亩,这些农田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和黄土高原区的山区和丘陵区,由于地形坡度大、基础设施差、耕作距离远,种粮成本增加,面临被弃耕的风险。

农田质量面临退化压力。第一,土壤酸化面积增加。酸性耕地达到2.93亿亩,较第二次土壤普查增加了70%。第二,土壤薄膜污染加剧。当前新疆、甘肃、陕西等西北地区多地的耕地薄膜残留量超过60kg/hm2,其他地区如山东、湖北等的薄膜使用面积也有增加,致使薄膜污染加剧。第三,耕层薄。我国当前有效耕层厚度一般在12~15cm,71.24%的耕层在20cm以下。第四,东北地区土壤遭受风蚀和水蚀的范围增加。

北方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下降风险日趋严峻。第一,水质变差。依据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海河流域和辽河流域水质监测断面Ⅳ、Ⅴ及劣Ⅴ类水超过40%。第二,地下水下降范围呈现加大趋势。北方地下水下降区已经从黄淮海平原区向北扩展到内蒙古东部和东北三省,地下水下降范围不断增加,如东北的建三江垦区1980—2019年地下水位累积下降5m以上的面积达约2000万亩。

因此,适合种植粮食作物的农田资源紧缺,而优质的农田资源更加紧缺。

鉴于当前农田和良田资源紧缺的现状,如何保护好我国的农田和良田?

一是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特别是占用农田。从局地看,农田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大中城市以及县城的边缘区域,而这些区域恰恰是城市建设和扩张区域,因此要继续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必须守住城市周边的优质农田。从全国看,水土资源条件好、集中连片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珠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四川盆地、宁夏平原、河套灌区等区域,因此控制占用光照、温度、水分和土壤条件好的农田,是耕地保护实至名归的关键和核心。

二是落实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的农田保护责任。第一,精准评估。自然资源部应充分依据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联动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部门,对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进行精准判定,对各个区农田质量风险隐患进行分类排查和详细评估。第二,明确责任。依据评估结果,由中央部门协作,建立科学、合理的种植结构体系,根据实际需求扩种大豆和油料,明确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的农田保护面积和粮食产量责任。第三,党政同责。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农田保护负总责;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农田保护工作的主体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耕地保护工作执行情况。

三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要精准评估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天气灾害频发造成的耕地特别是高标准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变弱的问题。建议农业农村部联合自然资源部与国家气象局,首先研判气候变化对我国耕地洪涝、干旱等可能的影响以及重点区域,提出我国耕地质量适应性建设策略;其次对完成建设的8亿亩高标准农田应对极端干旱、洪涝、高低温等灾害综合评估,分析风险隐患范围、频率、程度,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巩固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的能力,形成高标准农田再提升的策略;再次,启动山区和丘陵区中低产田提质改造工程,提高耕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风险抵抗能力。


(作者:孔祥斌,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文转载自《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