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由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张凤荣等人编著的《中国耕地》一书出版。在科学分析中国耕地资源的基本特征、中国耕地开发的史实后,张凤荣否定了以地形、土壤来定耕地质量高下的观点。
由于科学发展史和管理实践认识的局限性,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没有搞清楚“万物生长靠太阳”的基本科学道理,盲目相信看土壤颜色来判断耕地质量优劣。
地形对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地貌类型,其土地利用类型与结构有着明显差异。
第一阶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只能种植耐寒的青稞,耕地面积很少、生产力低下。
第二阶梯,海拔大都在1000米~2000米。西北地区因干旱少雨,只能依靠冰雪融水发展绿洲农业;黄土高原主要是旱地、雨养农业;难得的是四川盆地,得益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第三阶梯,海拔大多在500米以下,分布有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重要粮仓。如前所述,我国东部自南向北,积温下降,熟制从岭南、长江中下游的一年三熟逐步变成黄淮海平原的一年两熟、东北平原的一年一熟,同等耕地面积的情况下,其粮食生产能力是截然不同的。
南方的高标准农田可以轻松实现每亩超吨粮,东北黑土地是难以做到每亩吨粮的,而西北地区没有灌溉工程的种植业不可能高产稳产,更不可能旱涝保收。这就是中国耕地南北方、东西部的本质差异。
那么,在耕地质量与管理中如何看待土壤性质的地位及其影响作用?首先,土层厚度关系到植物的扎根条件。深厚的土层不但为植物扎根提供了良好的立地条件,而且对植物所需养分和水分的保蓄能力强;相反,薄层土壤对深根植物的生长就有限制。平原区的耕地一般相对于土层薄的山区耕地来说,质量和产能也较高。所以,耕地保护的重点应该尽可能保护平原区的耕地。
其次,土壤质地关系到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工程性质以及蓄水保肥能力。沙性土、轻质地的土壤耕作容易,耕作投入能量少;黏质土壤湿时粘犁、干时坚硬,耕作需要较大的能量投入。沙土容易漏水漏肥。
再次,土壤有机质不但是植物养分供应的源泉之一,而且也能保持土壤良好的物理性质。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可作为土壤综合肥力的一项重要标志。温带地区的耕地,有机质含量在4%~6%范围内即为上好耕地;暖温带地区的耕地,有机质含量在2%~3%范围内即为上等;而热带地区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达2%就是上等耕地了。
最后,无机物污染物也是土壤性质的考量因素。如砷、镉、铅等,大多数是区域地质先天就有的,过去人们没有认识到它们的危害,迫于温饱开垦了这些区域的土地。对于这些耕地,能够治理的,要治理后才能继续耕种用于作物种植;治理不了的,应该退耕转变种植非食用性作物或者其他植物。
(作者:郧文聚,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兼职教授。全文刊于2021年10月22日《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