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20 年1 月,自然资源部印发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自然资源调查分为基础调查和专项调查。其中,专项调查主要是指查清耕地、森林、草原、湿地等质量、结构、生态功能以及相关人文信息等。本文仅就其中的园地、林地和草地分等定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即将完成的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将会提供统一时点的各类土地资源,如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的数量及其分布。但若实现这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的“三位一体”管理,还必须查清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的质量和生态状况。目前,“三调”已经为耕地分等定级进行了专项安排。笔者仅就园地、林地和草地分等定级的思想、原则和指标体系的选择做些探讨。
园地、林地和草地分等定级的思想
基础调查成果(即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城市、村庄等,反映的是土地资源的现状用途。这些用途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变化的,如耕地变成建设用地、园地,这会引发土地的有些属性也会随之变化。同时,用途不同,采取的利用管理手段也不同。如:耕地转变为果园后,会投入更多的有机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耕地的产量目标不同,也会因为化肥投入多少的不同造成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与产量的差异。草地是采取保护性放牧还是超载过牧,其覆盖度和建群草种、产草量都会不同。因此,建议园地、林地和草地分等定级,与耕地的分等定级一样,以自然条件赋予的相对稳定的自然属性作为分等指标,而将受利用管理影响易变的属性作为定级指标,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自然资源管理。
园地、林地和草地分等定级的原则
稳定性原则。即:以稳定性的指标用于园地、林地和草地分等,以便保持园地、林地和草地等别的相对稳定,不随着用途和利用管理的好坏而改变。
生产性原则。即:以反映现实生产力的指标用于定级。园地、林地、草地与耕地一样,它们的生产共性是为我们提供粮食、果品、木材和草等光合作用产物。园地、林地和草地的生产力受制于自然资源禀赋,也受利用管理措施的影响发生变化。因此,园地、林地和草地的定级指标应选取反映现实生产力的指标。
主导性原则。无论是代表自然资源禀赋的属性,还是代表现实生产力的属性,都有很多形式。在众多的土地属性中,有些性质属性起主导作用,其变化能够影响其他属性的变化。因此,应该选择那些起主导作用的土地属性作为分等定级指标因素,使所选指标之间相关程度最小化,避免重复计算。
空间变异性原则。尽管园地、林地、草地等都属于空间自然资源,但各自在土地属性上的变化范围不同。因此,所选择的分等定级指标必须是在空间上有明显变化的属性,空间变异小的土地属性不应作为分等定级指标。
区域性原则。中国地域辽阔,土地类型多样、土地属性丰富,应该根据区域特点,选择区域代表性的土地属性作为分等定级指标。
园地、林地和草地分等定级的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分等定级的思想和原则,提出以下分等指标和定级指标,供参考。
分等指标。①气候指标。在气候条件中,当属太阳辐射、温度和降水这三个要素对果树、森林和草原的生产潜力影响最大。绿色植物接受太阳辐射,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为我们提供粮、油、棉等生活必需产品。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太阳辐射因子有光照强度和光照长度。植物生长和人类生产活动要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进行。极地冰沼地带,虽然土地宽广,但因为气候寒冷而只有地衣等低等植物生长,对于人类来说这是难以利用的土地。不同生长期和活动积温下,树木、草和可种植的作物不同。因此,表示气候特点的温度指标可再分类为生长期和活动积温。任何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植物通过根吸水和叶片的蒸腾失水组成了一套完整的运输传递系统,将溶解于水的各种矿物质营养输送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在光合作用下,水和二氧化碳合成碳水化合物。表示降水特征的气候指标有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变率等。②地形地貌。地形本身虽然不为植物生长提供任何物质与能量,但却影响着太阳辐射、热量、水分等元素的再分配。降雨落到山坡上易产生径流,径流汇集在坡麓或河谷中的低平地上,从而造成两者间土壤水分的不同,而且山坡上往往因为土壤侵蚀使土层变薄,坡麓或河谷因堆积了坡上剥蚀下来的土壤形成深厚土层。不同的坡度影响太阳辐射角,从而影响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造成土壤温度的差异。温度的差异影响着土壤蒸散量,又造成阴坡和阳坡的土壤水分条件不同,从而影响着植被。众所周知,海拔高度影响气温和降水。因此,建议将坡度、坡向和海拔高度作为分等的地形指标。如果从中观尺度描述地形,建议用山地、丘陵和平原这三种地貌作为分等指标。③土壤。土壤为植物(包括作物)提供扎根立地条件,也将降水含蓄在土壤空隙中供植物根系吸收利用,养分也随着水分通过根系进入植物体。因此,根据有关土壤学、植物学、作物栽培学的知识和生产实践经验,建议分等土壤指标选择为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地表岩石露头度、土壤盐渍化程度、pH 值等。
定级指标。如上所述,分等采用由土地资源的自然禀赋决定的相对稳定的指标,那定级就采用反映现实生产力的指标,这些定级指标建议为:①园地:品种、亩产量,乃至品质等;②林地:优势树种(建群种)、郁闭度、蓄积量、胸径材积量等;③草地:建群草种、覆盖度、高度、产草量等。对于林地和草地这种人工干预较小而且行使更多生态功能的土地资源,其定级指标也可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这种指标可以利用遥感方法进行调查。这样,表征自然资源禀赋的分等指标与表征现实生产力的定级指标相结合,综合起来还可以反映园地、林地、草地等这些自然资源的生态状况。
园地、林地和草地与耕地一样,它们的共性是生长在土地上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粮食、果品、木材和草)。本文提出的园地、林地和草地的分等定级思想、原则和指标体系受到原国土资源部开展的农用地(耕地)分等定级工作启发。但是,这里建议园地、林地和草地的分等定级,不要再采用耕地分等定级将气候、土壤等指标数值化并以一个综合指数值表征耕地等级的方法,那会将本来区域特征明显的耕地模糊化。
(作者:张凤荣,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本文转载自《中国土地》202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