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科学问题研究,都源于实践需求,或者实践问题的探索。所谓科学(Science) ,就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探索世界过程中总结的规律,并反过来指导实践。人类对土地进行利用的实践活动与需求,及在利用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决定了土地科学探索的方向及技术创新的路径。对土地问题历史渊源的梳理,有利于认识土地问题探索的路径,发现人类与土地关系的演变规律。
土地问题探索的历史脉络
土地问题源于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对土地资源利用的需求,并由此所引起的对土地占有、分配、使用过程中的一系列关系乃至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使土地资源满足人类不断变化与增长的需求,进而不断探索与发展,并逐步形成土地占有与使用制度、土地开发与利用技术、土地交易与收益分配的经济机制等。因此,人类对土地问题的研究,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与演化,通过不断归纳与提炼,形成相应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从中外历史演变来看,土地问题层出不穷,解决手段也不断创新、演变与发展,并随着人类认知体系、科学体系的发展,及学科研究交叉融合,逐步形成土地问题研究与探索的脉络体系。
自古以来的土地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土地分配问题,即土地制度如何设置,解决土地归谁所有的问题。二是土地利用问题,即土地如何开发利用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衣食住行的需求,并进而探索出一系列土地开发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三是土地税赋问题,如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相地而衰征、初税亩、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以及为保障征税而采取的调查、丈量、登记、土地质量评定、鱼鳞图册等。
归纳人类历史演进中的土地问题,可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人类有史以来面临的土地问题基本是一样的,即: 土地资源稀缺背景下如何合理分配与使用土地。(2)土地均分占有与使用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土地过度兼并必然导致社会冲突乃至崩溃。(3)土地制度是任何社会制度的重要构成内容之一,往往具体体现为国家(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这一方面是由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土地属于自然产物决定的。(4) 任何时代的土地变革与技术创新,都是为解决当时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因此,解决土地问题的实践需求推动了土地制度不断变革与演变。
土地问题研究形成的基础理论及技术体系
在人类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出一系列破解土地问题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其中地籍学理论、土地经济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是支撑土地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所探索的改善土地资源禀赋条件的各种工程技术措施构成相应的技术框架,这些构成了土地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1)地籍学理论。该理论以土地制度为基础,决定有限土地资源的分配与归属关系,探索与发展出土地分类方法与分类体系、土地调查与测绘技术、土地权利体系、土地登记技术、土地统计方法等。
(2)土地经济学理论。土地经济学被公认为土地科学领域发展最早、也是最成熟的学科方向。人类历史上首先面临并要解决的就是土地经济问题。人类在探索与解决土地经济问题中,基本形成了土地生产要素理论、土地投入产出理论、地租理论、区位理论、土地税收理论等。
(3)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土地资源总量有限、资源禀赋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背景下,随着地球上人口持续增加和人类需求的不断膨胀,导致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引起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尖锐矛盾下提出的。人类在长期土地利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土地资源要素耦合关系、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等理论与技术体系。
(4)土地工程技术体系。长期以来,围绕提升土地质量、改善土地性状、治理障碍因素等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工程技术体系,包括土地生态修复技术、土地保护技术、土地整治技术,研发创新土地工程技术装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土地测绘技术、3S信息技术应用日臻成熟,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必将得到更广泛应用。
实际上这些是在缺乏系统的土地学科体系研究下形成的一些核心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而真正围绕地球表层有限土地资源与不断增长的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要探索与解决的土地问题日益尖锐,迫切需要系统地、科学地探索与破解土地问题,形成系统的土地科学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土地科学理论与技术体系也将更加系统与丰富。
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土地问题
人类已经进入21 世纪,科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由此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更加严峻而尖锐,尤其是土地问题,迫切需要开展土地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迫切需要通过技术创新予以突破,迫切需要通过学科建设实施系统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予以支撑。
人口、资源和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性问题,而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本质都表现在土地上。长期以来,中国的人地关系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在中国城市化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时期,大量优质耕地资源不断被建设占用,土地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土地污染和利用粗放现象明显,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土地生产能力整体水平不高,国家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确保“经济增长的用地需求”和确保“粮食安全的耕地红线”的双重任务十分艰巨,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和气候变化对中国土地利用和管理问题的影响,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土地科学亟需破解的难题。
中国土地资源自然禀赋有限,耕地资源不安全、土地生态不安全、国土空间格局不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家持续发展的安全隐患,逐渐演化成一个世界级难题。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利用土地制度的独特性,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由土地推动的传统发展方式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健康、不可持续等问题,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凸显; 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生产、生活与生态用地矛盾加剧; 土地收益获得与分配不公造成收入分配鸿沟; 土地引发的经济风险、社会风险持续加大,甚至危及政权稳定等等。只有解决好土地问题,才能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中国梦”。
土地问题的研究,必须从土地问题的内在逻辑入手。在土地资源紧缺约束的背景下,解决土地问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要实现科技创新,必须依靠学科建设,通过学科建设,深化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大量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系统探索工程技术体系,为破解土地问题提供理论、技术及人才支撑。
结论与建议
土地问题探索与破解是伴随人类占有及利用土地的整个历史过程的,这是由地球表层土地资源总量有限、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巨大与人口持续增加、人类需求不断膨胀的人地关系所决定的; 任何时代的土地制度变革与技术创新,都是为解决当时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并在长期探索与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地籍理论、土地经济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及一系列工程技术体系。进入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更加迅猛,由此所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尤其是土地资源问题,更加严峻而尖锐,迫切需要开展土地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迫切需要通过技术创新予以突破,迫切需要通过学科建设实施系统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予以支撑。因此,建议:
(1)高度重视土地学科建设,尽快设置土地科学一级学科。土地问题研究历史悠久,破解土地问题责任重大。土地科学(Landology)是针对人地关系,研究土地要素结构功能、空间关系、演变机理,揭示土地系统变化及其规律,研究土地资源管控与运营的理论与方法,探求土地系统健康运行途径与工程技术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具有不可替代性。长期以来,土地科学的学科地位与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严重不匹配,建议尽快设立土地科学一级学科,培养土地科技创新高端人才,从源头上提升中国土地科技创新能力。
(2)高度重视建设国家级土地科技创新平台。有计划地推进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野外科学观测基地、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快形成土地科技创新国家队。
(3)高度重视将土地科学研究纳入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土地资源安全问题既迫在眉睫,又关乎未来,应该面向国家需求,力争在重大、共性、基础问题研究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在急需、关键、原创技术研发上取得实用性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科技支撑。
作者: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朱道林
(原文刊发于《中国发展》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