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请使用IE9(或以上)、谷歌、火狐等现代浏览器。360、QQ、搜狗等浏览器请使用极速模式。
机构设置
系所设置

土壤和水系所属土壤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本学科是中国近代土壤学的发源地之一,二十世纪50年代初就是国内研究生培养基地, 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博士学科点,1988年获批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是国家教育部“211”工程和“985”工程和国家“双一流”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二十世纪80年代后建成了完整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自设有土地利用信息技术专业方向。2019年院系调整后,全系现有教职工20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6人,讲师1人,实验师1人,包括两院院士石元春教授、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李保国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王钢教授,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

土壤和水系承担的教学科研内容是土地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支撑,包括全校及各类专业的土壤学、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资源环境系统分析、资源环境与信息技术等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土壤学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环境野外综合大实习和生物地学野外教学体系标准化建设与SRQT教学模式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领域率先与本领域国际顶尖高校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实行“3+X”等国际办学模式,大大提升了本学科的国际化办学水平。目前拥有农业部“华北耕地保育重点开放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实验室”以及自然资源部“农用地质量监测与监控重点开放实验室”,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中国农业大学河北曲周实验站”、“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上庄实验站”等野外科研及实验站点,具备一流的教学和科研设备条件。

本系设置的研究生专业方向有:土壤物理与环境过程、农田水分调控及节水农业、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土壤健康、资源与环境信息技术、土壤-作物系统过程模拟及精确化管理、全球变化与土壤质量演变等。上世纪50年代,本学科参与了大量的土壤和农业综合考察,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和学术特色。70年代中期开始,在李连捷教授、石元春教授等的带领下,本学科主持了一系列国家科技重大攻关研究,以水盐运动和盐碱土改良为基础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改造研究取得了国际公认的成果,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目前土壤和水科学系在土壤过程定量化、土壤--作物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的理论、华北地区中低产田障碍因子消减与地力提升、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土壤-作物系统过程模拟及精确化管理、土壤生物地球化学界面过程理论等优势研究方向,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主持和承担各类省部级以上以及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00余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以及几十项省部级成果。

土壤和水系国际合作交流十分广泛,目前与美国、欧盟、德国、瑞士、以色列、丹麦、奥地利、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系主任: 王钢

副主任: 赵小蓉、王祥、朱堃

 

院士:石元春

教授:李保国、林启美、吕贻忠、任图生、张宝贵、胡克林、李子忠、王钢、李贵桐、周虎、赵小蓉、肖波

副教授:陈海青、黄峰、卢奕丽、王祥、张洪军、朱堃

讲师:刘莹

实验师:宋红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