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请使用IE9(或以上)、谷歌、火狐等现代浏览器。360、QQ、搜狗等浏览器请使用极速模式。
机构设置
系所设置

土壤和水系所属土壤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之一,是中国近代土壤学的重要发源地。自二十世纪50年代初起,本学科便成为国内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地,并于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博士学科点。1988年,该学科获批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先后被纳入教育部“211”工程和“985”工程和国家“双一流”工程重点建设范畴。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本系逐步建成了完善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此外,本系还自设有土地利用与信息技术专业方向,进一步丰富学科内涵。2019年院系调整后,全系现有教职工23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6人,讲师1人,实验师3人。师资队伍包括两院院士石元春教授、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2人、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1人,以及美国土壤学会会士2人,形成了一直高水平学术团队。

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土壤和水系承担了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支撑任务,涵盖全校及各类专业的土壤学、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资源环境系统分析、资源环境与信息技术等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土壤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北京市精品课程,资源环境野外综合大实习和生物地学野外教学体系标准化建设与SRQT教学模式、土壤学教材立体改革与建设等项目先后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本系在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领域率先与本领域国际顶尖高校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实行“3+X”等国际办学模式,显著提升了本学科的国际化办学水平。目前,参与共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并拥有农业农村部“华北耕地保育重点开放实验室”和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平台,以及多个野外科研及实验站点,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河北曲周实验站、北京上庄实验站、内蒙古现代农牧研究院和广西南宁耕地质量教授工作站等,具备一流的教学和科研条件。

研究生专业方向有:土壤物理过程与环境、农田水分调控及节水农业、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土壤健康、耕地保育与可持续发展、数字农业、土壤-作物系统过程模拟及智慧管理、全球变化与土壤质量演变规律等多个前沿领域。自上世纪50年代,本学科参与了大量的土壤和农业综合考察,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体系和学术特色。70年代中期开始,在李连捷教授、石元春教授等的带领下,本学科主持了一系列国家科技重大攻关研究,特别是在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改造研究中取得了国际公认的成果,荣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本系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也十分广泛,与美国、德国、瑞士、以色列、丹麦、奥地利、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均有学生公派出国联合培养和留学深造。

目前,土壤和水系在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定量化、农田和流域水分调控及节水农业、中低产田障碍因子消减与地力提升、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土壤-作物系统水分养分过程模拟及智慧管理、土壤生物地球化学界面过程理论等优势研究方向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李保国教授团队在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研究领域创建的“梨树模式”,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肯定。近年来,本系主持和承担各类省部级以上以及国际合作(“111”引智项目)等科研项目100余项,年均科研总经费超过3000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以及几十项省部级成果。在Nature Food、Nature Communication、Science Advance等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土壤和水系将继续秉持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土壤和水科学人才,推动学科发展,为国家土地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系主任: 王祥

副系主任: 赵小蓉、卢奕丽、付永威

 

院士:石元春

教授:李保国、吕贻忠、任图生、张宝贵、胡克林、李子忠、王钢、李贵桐、周虎、赵小蓉、肖波、王祥

副教授:陈海青、黄峰、卢奕丽、张洪军、朱堃、付永威

讲师:刘莹

实验师:宋红燕、王力、朱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