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请使用IE9(或以上)、谷歌、火狐等现代浏览器。360、QQ、搜狗等浏览器请使用极速模式。
机构设置
系所设置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信息系起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1979年在北京农业大学援建的“中国农业遥感应用与培训中心”——我国首批遥感人才的摇篮。1993年正式建系,2004年招生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2020年入选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获得遥感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一级学科。2021年学院获批土地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一级学科,土地信息系开始在土地信息技术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生。

全系现有教职工20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0人,实验师1人。3人入选国家级人才,曾也鲁教授获达摩院青橙奖,地学ESI排名进入全球1%,遥感科学实力在农林院校排名第一。目前形成了农业遥感与灾害监测、智慧国土与耕地管护、智慧农业与数字孪生、地理大数据与时空智能等教学科研方向。在农业灾害遥感、耕地质量调查监测、数字农业等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近五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课题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其他国家、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100多项,到账经费8000余万元;在Nature ecology&evolution、RSE、GCB等领域知名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入选ESI高被引和热点论文1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农业科技奖科研成果一等奖在内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奖励。


主要领域与方向

农业遥感与灾害监测:建成面向粮棉油与经济作物的“多源感知-智能诊断-韧性调控”全链条遥感技术体系,研发作物精准制图、长势监测、灾害预警与产量预测等关键技术,实现旱涝、病虫害精准识别,支撑农业灾害精准防控与资源管理科学决策,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智慧国土与耕地管护:构建“天—空—地—网”一体化的国土资源全流程、全要素、全覆盖动态监测技术体系,研究土地系统多尺度自然、社会、经济要素互作用关系定量解析方法,建立土地系统评价、预测和优化技术,研发耕地系统可持续利用智能推理与决策技术,提高耕地生产效率和生态效应,服务国家“藏粮于地”战略。

智慧农业与数字孪生:结合物联网、AI与数字孪生技术,建立农业场景三维重构、虚拟仿真及智能作业系统,突破水肥精准调控与机器人协同控制,推动农业生产全流程数字化与智能决策。

地理大数据与时空智能:聚焦多源地理信息智能处理,开发深度学习影像解译、时空大模型建模及知识图谱技术,挖掘人类活动与地理资源演化规律,赋能智慧农业、智慧国土等时空大数据应用。


展望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信息系将面向学科前沿与国家需求,立足农业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前沿,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与时空大数据技术,在四大核心领域持续突破,构建多源立体感知的农业遥感监测与灾害智能预警体系,创新耕地"全生命周期"智慧管护技术范式,打造数字孪生驱动的精准农业决策系统,研发面向自然资源管理的时空大模型平台。将依托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平台、遥感学科新晋硕士点和土地科学与技术博士点,培育既懂空间信息技术又通农情、地情、国情的复合型人才,为粮食安全战略提供精准遥感保障,为"藏粮于地"国策构建智能支撑,为数字乡村建设打造时空智能底座,服务国家双碳目标与全球可持续发展。

系全体师生诚邀海内外英才加入,共同书写智能化的时代答卷,以科技创新守护大国粮仓,用数字智能重塑土地未来。

 

系主任:高秉博

副系主任:郭浩、赵圆圆、苗双喜、姚晓闯

教授:张晓东、张超、杨建宇、苏伟、马韫韬、李雪草、曾也鲁、刘哲、高秉博

副教授:杨永侠、李绍明、刘峻明、李俐、王红说、赵圆圆、郭浩、冯权泷、苗双喜、姚晓闯

实验师:王佳月

兼职教授:郧文聚、隋殿志、黄健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