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0日上午,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成功举办“城乡均衡发展与乡村振兴开放座谈会”。会议邀请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专家Michael Klaus、Karl Spindler及中德合作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培训中心主任袁普华先生、四川省土地统征整理事务中心赵涛副主任、李何超首席工程师等相关领导、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测重点实验室主任郧文聚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吴克宁教授、首都经贸大学王德起教授、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凤荣教授、朱道林教授、艾东副教授以及兄弟院校的研究生参与研讨。
结合乡村振兴热点问题,座谈会主题为“城乡均衡发展和乡村振兴”。Klaus介绍了德国空间规划体系,以教育和政府机构为例,深入讲解如何通过空间规划与布局来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并结合在中国的多年实践提出一些建议。Spindler介绍了德国乡村振兴规划的具体内容以及十大步骤,重点是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和资金分配的均衡发展理念。
李何超研究员结合四川省乡村振兴试点的一些情况,分析了阻碍试点工作开展的主要难点,例如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农田撂荒、基础设施配置难等问题,希望高等院校开展深入研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
各参会专家踊跃发言,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吴克宁教授认为,首先人口是大问题,要仔细调研农民意愿及其流动性;其次,要考虑乡村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开发其特色产品;第三,要注重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借鉴已有经验,总结提炼,找到适合本区域的政策措施。王德起教授提出,德国的规划步骤很适用于我国的城中村改造,城乡均衡发展要考虑各方的经济利益;此前我国以效率优先,发展大城市,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和农村资本;振兴要关注农村教育培训机会、调整规划的层级以避免城市优先、不能操之过急、要引导城市资本流向乡村。张凤荣教授从乡村衰败的角度切入,分析了我国乡村衰败的主要影响因素,指出乡村振兴要规划先行、精准施策、适度集中;高校的研究要集中在科学问题,把握乡村振兴的生态、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郧文聚研究员指出,德国的空间规划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在今后的乡村规划中要取其精华,将我国乡村规划好,助力乡村振兴;要明确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问题,研究我们应该怎么办;理论研究非常重要,要有前瞻性,展望2049年的中国乡村愿景;要注意开展典型案例的研究,明确乡村真正需要什么。最后,朱道林教授总结发言,实施乡村振兴是推动城乡均衡发展的关键,但是不能空喊口号,不能只依靠行政命令,要研究乡村发展的内在体制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