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请使用IE9(或以上)、谷歌、火狐等现代浏览器。360、QQ、搜狗等浏览器请使用极速模式。
学院新闻

“大国耕地保护与持续利用”名家论坛邀请杨晓光教授就“耕地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作主题报告

发布日期:2023-09-18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2023年9月15日下午,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休养生息背景下的耕地保护转型”,由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孔祥斌教授团队主办,中国土地学会土地资源分会、土地与持续发展通识课高校联盟承办的“大国耕地保护与持续利用名家论坛”第八期于土化楼132会议室顺利举办。此次讲座邀请到了我院农业气象领域教学名师、中国气象局全国农业气象专家服务组成员杨晓光教授作题为《耕地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的报告。本次讲座由孔祥斌教授主持,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与会人数超过百人。

分享会伊始,孔祥斌教授首先代表“大国耕地保护与持续利用名家论坛”对杨晓光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随后,孔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于7月20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耕地保护问题,要始终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华北地区频繁发生极端气候灾害事件,干旱和降雨事件多次突破历史极值,耕地保护造成巨大威胁。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耕地系统的影响,尤其是极端天气气候,对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孔教授强调,杨晓光教授作为农业气象领域的专家,对于气候变化与耕地系统的关系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深刻的理解,杨教授的分享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对耕地系统的影响机制,从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保护和利用好我国的耕地资源。

杨晓光教授首先从极端气候与耕地保护冲突这一背景出发,阐述了气候变化时空特征以及耕地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杨教授指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温度持续升高,并在时空上呈现“非均一性”的特征;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不同纬度极端温度、降水的变化幅度不一致;并展示了气候变化对地球五大圈层的影响差异。同时,杨教授从复种指数、作物布局和作物生产力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耕地系统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她指出复种指数是衡量耕地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我国用全球约7%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2%的人口的关键。另外,合理的作物布局也能够减轻气候变化对耕地系统的冲击,例如优化玉米和大豆的布局可以减少氮肥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杨教授还强调了提高作物生产力的重要性,提出了作物生产力提升的五条路径。

除此之外,杨教授还分享了她团队近期的科研成果,创新性提出了多熟种植界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通过研究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和适应性,他们发现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合理设置多熟种植界限可以提高耕地系统的稳定性和产量。

最后,本次论坛分享会在杨晓光教授和与会师生的积极交流互动中圆满结束。讨论之后,孔祥斌教授总结道,气候变化对中国耕地系统产能提升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耕地保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要通过合理的作物布局和耕地管理减轻极端天气事件对耕地系统的冲击。其次,要落实地方责任,加强地方政府在耕地保护方面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耕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除此之外,还要实施南北均衡保护,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耕地资源状况,顺天应地,综合实施高标准农田和土地综合整治等措施,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孔教授呼吁,要想实现国家粮食安全,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去推动大国耕地保护与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