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请使用IE9(或以上)、谷歌、火狐等现代浏览器。360、QQ、搜狗等浏览器请使用极速模式。
学术视点

张 超:科学做好盐碱地治理与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发布日期:2022-11-18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我国是人口超14 亿的大国,吃饭问题一直是我国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2019年第三次国土调查发布数据显示,耕地面积为19.18 亿亩,相比2009年的“二调”,10 年间减少了1.13亿亩,人均仅为1.36 亩。针对我国人口多、耕地资源有限的实际国情,盐碱地治理开发和利用是耕地红线科学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支撑我国耕地保护红线至关重要。2022 年3 月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指出,农田必须是良田,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生产业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分类改造盐碱地。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积极挖掘潜力增加耕地,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研究制定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分类改造盐碱地,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支持盐碱地、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盐碱土是指土壤含有过量可溶性盐类(一般大于0.1%),如钾、钠、镁的氯化物、硫酸盐、重碳酸盐等,对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的土壤。1995 年出版的《中国土壤普查数据》表明,我国有盐碱土约2.55 亿亩,另外,还有盐化、碱化亚类土壤约2.71 亿亩,因此我国广义盐碱土壤共计约5.26 亿亩,包括了种植农作物的耕地,以及生长耐盐草类、树木、灌木等非耕地。2011 年原农业部在全国开展了盐碱土治理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可利用盐碱土总面积2.99 亿亩,其中盐碱耕地1.14 亿亩;盐碱荒地1.85 亿亩。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盐碱地是其他土地的二级土地利用类型,和沙地、裸土地等地类并列,指表层盐碱聚集,生长天然耐盐植物的土地。2020 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共有盐碱地约1.15 亿亩。

针对我国盐碱地实际情况,如何科学治理、开发和利用盐碱地资源,保障我国国家粮食安全,本文有如下思考。

借助遥感技术查清我国盐碱地资源。虽然针对全国盐碱土和盐碱地的分布信息,有以上相关调查数据,但有些数据历史久远,同时,对于盐碱地可垦资源信息更是相对匮乏,难以为科学准确判断盐碱地可开垦资源的数量、布局、质量等构成支撑。多源卫星遥感数据的日益丰富,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盐碱地的分级和分类工作提供了可能。农业农村部在组织开展第三次土壤普查的同时,借助丰富的多源遥感数据,结合地面调查和采样,实验室样品化验分析,开展全国盐碱地普查工作,通过这次普查,可以摸清我国盐碱地的数量、分布和等级,为我国盐碱地利用潜力评价和治理建议提供数据支撑。

从不同尺度科学分析盐碱地治理利用。在盐碱地治理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从田块尺度、区域尺度和流域尺度等多尺度深入全面系统分析,科学制定盐碱地治理开发利用方案。首先从田块尺度,分析土壤性状,研究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切断将地下高浓度盐碱水传到地表耕作层的通道。在区域尺度,从耕地生态系统角度出发,做好盐碱地治理和改良后的耕地与周边草地、湿地以及未利用地等配置关系,使得耕地冲洗出来的高浓度盐碱水有处可排,合理消纳。同时,要从更大范围流域尺度分析盐碱地开发利用,淡水资源是盐碱地开发利用的基础,流域下游低洼地带的盐碱地开发,不能以牺牲上游生态环境为代价,要在充分保障上游的生态和生产基本用水的前提下,开展流域下游盐碱地治理和开发利用。

甄别有针对性的技术开展盐碱地开发治理。我国盐碱地分布范围广,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中北、华北、东北和滨海等5 个地区。不同地区的盐碱地的成因不同,因此采用的相应治理方法也不同。比如,我国新疆等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改良利用盐碱土地,不但可以有效阻止水分的蒸发,抑制土壤盐分的表聚作用,同时通过滴灌方式根际淋洗,有效改变了土壤耕作层的盐分分布,降低土壤根际周围的盐分含量,保障了作物出苗和生长。而在我国东北松嫩平原腹地,针对苏打型碱土,研制石膏和高分子材料等土壤调理剂,改善板结碱土的通透性,提高碱土淋洗盐碱效果。

适种和改土同样重要。对盐碱土的一个重要描述就是对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因此通过治理降低土壤盐碱含量的同时,积极研发耐盐碱的作物品种及相应种植技术也同样重要。如,培育耐盐碱水稻品种,研究高盐碱条件下栽培方式,是目前基于种质资源,选育耐盐适生性作物治理盐碱地的主要方式。同时研究微咸水灌溉种稻技术等配套种植技术,可用3‰ ~5‰的微咸水灌溉水稻。一般认为大豆和玉米是不耐盐碱的作物,有团队在耐盐碱大豆品种培育上取得突破,可以在土壤含盐量为5‰的盐碱地上种植。盐碱地一般是人类扰动较少的原生态净土,是生产优质农产品的优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得当,可以产出更优品质的农产品,如在东北吉林盐碱地种植的耐盐碱水稻,生产出了质优价高的弱碱性大米。

加强盐碱地开发耕地的后期管护。对于盐碱地的治理开发和利用,部分地区重开发轻管护,甚至出现了后期撂荒、盐碱化重现等问题。因此,在盐碱地开发过程中,要做好总体规划,不但要设计好盐碱地的前期开发治理,同时也要兼顾后期管护。对于盐碱地开发项目,当地政府要建立长期的管护机制,要设立独立的管护基金账户,确保管护责任到人,有专项资金支持,这样才能管好护好,使项目发挥长期效益。鼓励和支持耕种土地的农民和企业,通过施用有机肥、地表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积极做好盐碱地新开发耕地的管护,避免耕地盐碱化加重,出现只见耕地,不见产出的问题。

注重盐碱化耕地的保护和提质改造。在我国盐碱地的主要分布区域,已经开展了多轮的盐碱地开发治理项目,开发潜力大、集中连片的盐碱地,基本都已经完成了治理开发利用。我国仍有近亿亩盐碱耕地,因此,在盐碱地治理开发的同时,还需要注重盐碱化耕地的保护和提质改造。对现有中低产的盐碱耕地,进行科学保护和改良,使得盐碱耕地变成高产、稳产的生态良田,防止出现盐碱化等耕地退化问题。

科学引导社会资本开展盐碱地治理与利用。盐碱地资源丰富地区一般是经济不发达,政府财力有限的贫困地区。而盐碱地开发利用前期又需要大量资金。因此引入社会资本,开展盐碱地开发和治理也是必然选择。但社会资本投入盐碱地治理和开发是为了收益,因此必须加强科学引导,通过新增耕地的占补平衡交易,一方面让投资公司有利可图,补充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助力贫困盐碱地区的精准脱贫;一方面要把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解决盐碱地治理开发的关键工程投入。比较成功的案例,如吉林省大安市政府,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机制,引导、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等投资或参与针对盐碱地治理的土地整治项目,促进了土地整治投资多元化和项目实施模式多样化。

综上,盐碱地是我国宝贵的耕地后备资源,同时我国也有一定面积的盐碱化耕地。盐碱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盐碱化耕地的保护和提质,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因此首先要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开展盐碱地普查,摸清我国盐碱地资源本底。从不同区域尺度,系统全面分析,科学制定盐碱地开发、治理利用方案。我国盐碱地类型多样、成因复杂,需针对不同区域的盐碱地成因和特点,甄选适宜的技术。在改良盐碱土壤的同时,积极研发适合盐碱地的新品种和耕作新技术新模式,加强盐碱地开发耕地的后期管护。除了盐碱地开发利用之外,还需要注重盐碱化耕地的提质改造和保护利用。盐碱地治理的土地整治项目前期投入巨大,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多种渠道的资金投入到盐碱地开发利用,保障盐碱地治理和盐碱耕地提质等项目顺利开展。科学做好盐碱地治理与利用,守住我国耕地保护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作者:张超,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全文转载自《农村工作通讯》202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