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请使用IE9(或以上)、谷歌、火狐等现代浏览器。360、QQ、搜狗等浏览器请使用极速模式。
学院新闻

香港城市大学张晓玲教授谈“可持续城市化:事实与依据”

发布日期:2022-10-18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10月13日晚,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休养生息制度背景下的耕地保护转型研究(19ZDA096)”,由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孔祥斌教授团队主办,土地与持续发展通识课高校联盟协办的“大国耕地保护与持续利用”名家论坛第五场学术论坛顺利举办。本次论坛邀请到香港城市大学张晓玲教授主讲,主题是“可持续城市化:事实与依据”。张晓玲教授从城镇化动力、速度和结果三个方面出发,依据中国及全球城市化的事实,重点论述了城市化促进各主体收益分配均衡的机理,分析了城市化推动城乡协同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的机制,阐明了城市化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线上线下超100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由孔祥斌教授主持。

孔祥斌教授代表全体与会师生对张晓玲教授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孔祥斌教授提出,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国耕地保护随之也经历了阶段性的转型。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并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也带来了耕地建设占用等一系列问题,耕地保护与城市化矛盾凸显。在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区域冲突的大背景下,亟需剖析中国城镇化之路,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城乡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体系,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大国耕地保护提供理论支撑。孔祥斌教授表示,张晓玲教授长期深耕可计算的可持续发展科学、能源与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可持续城镇化,今天十分荣幸邀请到她来分享观点,为在场师生答疑解惑,共同探讨可持续城市化的提升机制与路径。

张晓玲教授首先表达了对中国农业大学“大国耕地保护与持续利用”名家论坛的关注和重视。之后,她从中国和印度城乡收入比率的对比出发,提出增长的效率决定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命题,进而通过对比世界各国城市化率,分析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得出中国城市化速率快但总体是压缩式城市化的初步结论。以日本为例,从就业-增长-投资-集聚的角度论述城镇化发展模式的负外部性问题,突出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的必要性。随后,张晓玲教授明确提出对于中国而言,城市化使资源再分配是解决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与耕地资源有效保护的关键,城市化是既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又可以改善城乡收入分配状况的好事,还是实现城市与农村协同发展的根本路径,进一步提出中国应当加速城市化步伐的建议。最后,张晓玲教授详细阐述了城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深入剖析农村系统和城市系统的内在联系,基于人口-要素-成本提出城镇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效益驱动机制,明确了城镇品质提升与农村生产效率提升的机理,总结了中国城乡协同发展的可行路径。


张晓玲教授还就探索南南国家发展不均衡的科学性数据与方法、地理空间不均衡背后的逻辑和动力、远程耦合视角下不同尺度上的城市化与耕地保护联系、农业工程在处理农地细碎化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等话题与参会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引发了强烈的热议和共鸣。

会议最后,孔祥斌教授指出张晓玲教授生动讲解,让与会师生对城市化推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机理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到城市化下半程,未来中国城市建设空间还将进一步扩张,协同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本质要求。本次讲座指明了破解耕地保护中保发展和保安全这两个矛盾的方向,特别是对未来城市化与耕地保护提出了独特见解。今后团队还将持续聚焦与突破,探索国家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多目标共赢之路。


(供稿:孔祥斌、谢恩怡、陈文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