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请使用IE9(或以上)、谷歌、火狐等现代浏览器。360、QQ、搜狗等浏览器请使用极速模式。
学院新闻

耕地红线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举行第一次科普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2-01-22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2022年1月19日,耕地红线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在线举办首次科普研讨会。项目负责人郧文聚研究员及其他工作室成员,中国土地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晓玲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教授、副院长朱道林教授等4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工作室是中国科学技术技术协会遴选资助的2021年度推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第四批项目中的6个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建设试点项目之一。该项目由中国土地学会承担,中国农业大学为项目协作单位。

会上,项目协作单位负责人张超教授做了工作汇报,具体包括工作室的建设背景与主要内容、任务目标与工作流程、项目进展与完成情况、下一步工作计划与任务分解。与会专家对工作室的建设和科普工作安排进行了深入讨论。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张凤荣教授指出,耕地保护科普工作形式要服从内容,不能背离科学常识;张晓玲和朱道林均指出,工作室是中国土地学会的科普平台,通过该平台要做好耕地保护的科普精品短视频,其中文案是核心,专家投入是关键,专业团队打造是必需,完善的筛选机制是保障;李保国指出,工作室科普工作可以与梨树黑土地保护结合,利用梨树的中小学生教育基地,开展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孔祥斌指出,借助国家级研究项目的开展,制作科普短视频,科普活动不仅在实验室,也要走向野外,面向基层群众;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的杨顺华老师指出,工作室要注重耕地保护相关科普著作等科普成果积累,利用好夏令营等活动开展科普活动;媒体代表指出,工作室的科普工作要利用好自然资源部的全媒体平台,科普工作要用通俗的语言传播大众能听懂的耕地保护科学知识。

项目负责人郧文聚总结道,工作室要把最前沿的耕地保护科学知识用最通俗的语言进行传播,科普对象包括自然资源管理者、耕作一线的农民、青少年。工作室科普工作重点之一是制作好5个100问系列科普课程读物,即《中国饭碗中国粮--中国耕地100问》、《我们的粮食够吃吗?--绿色的根基100问》、《耕地病了--寂静的土壤100问》、《五色土--中国土壤分类100问》、《良田良种良法善治--高标准农田100问》等,用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进行耕地红线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