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简称COP15)将在中国昆明召开,会议将审议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在全球、区域和国家范围内采取紧急政策行动以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创新金融支持模式,使生物多样性丧失加剧的趋势到2030年趋于稳定,让自然生态系统在今后20年得到恢复,到2050年实现净改善。
2002年,COP6会议提出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倡议。此后,联合国粮农组织持续致力于推动这项倡议的落实。202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了一份关于全球土壤生物多样性状况的报告。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先生在报告前言中指出,人类社会的福祉和生计高度依赖于生物多样性及其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人们日益关注生物多样性对粮食安全和营养的重要性,但是对我们脚下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关注较少,而正是土壤生物丰富的多样性推动了食物的生产、土壤和水的净化;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世界上许多地区的主要全球威胁之一,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对于“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计划(2021-2030)和即将到来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至关重要。
所谓土壤生物多样性,即地下生物多样性,是指由基因和物种所形成的生态复合体,既包括土壤生物主体,也包括土壤生物生活其中的土壤微生境和景观。土壤生物多样性所提供的服务,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强烈影响。陆地生态系统中,超过40%的生物体在其生命过程中,直接与土壤相关。
土壤生物是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维持和提供能量、营养的生物循环。土壤生物是高质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降低化肥依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路径。土壤生物多样性对碳循环至关重要,农业生产系统减排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领域。土壤生物多样性是许多新药物的来源,健康土壤不仅是健康作物生长的必要条件,更是人类健康的基础条件。科学研究证明,亲土活动有助于预防人类慢性疾病。土壤生物还是防治土地退化和土壤污染的重要工具,生物增强或生物刺激有助于土壤污染物的降解和钝化。
当下的突出问题,是不当的人类活动威胁土壤生物多样性。一方面,森林砍伐、农业集约化、土壤养分不平衡、土壤酸化、灌溉不当、农业化工品过量使用、农田作业机械压实、城市化、地表封闭、火灾、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下降、农田基础设施配置不合理、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严重威胁农用地土壤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土壤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不足,导致难以确定土壤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指标,难以检测测量土壤生物多样性程度,难以利用高新技术分析土壤生物多样性水平及其动态并作出预测预警,难以制定有效管理政策措施以实施有效监督监管,难以组织国家级、洲级、全球级的联合行动以扭转土壤生物多样性丧失加速趋势的严重威胁。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对耕地土壤生物多样性开展了采样、分析,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与管理的重要行动,后续成果更值得期待。
(作者系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兼职教授。全文刊发于2021年7月23日《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