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请使用IE9(或以上)、谷歌、火狐等现代浏览器。360、QQ、搜狗等浏览器请使用极速模式。
学院新闻

【暑期社会实践】深入基层实地,探索生态振兴——赴民勤县、阿拉善盟左旗实践纪实

发布日期:2019-08-23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7月24日,由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的8名本科生组成的实践小队在高阳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和内蒙古阿拉善盟左旗,开展为期七天的社会实践。本次实践以城乡发展转型与乡村振兴战略为大背景,深入农村进行调查,实地考察生态治理情况,从而了解我国西北生态脆弱地区农民土地生计要素情况,给当地深化城乡发展转型、实现生态振兴提出建议。

7月25日至28日每天下午,实践小队共前往了民勤县红旗村、东大村、板湖村和赵湖村等7个村庄进行问卷调研,回收问卷142份,其中有效问卷133份,回收率93.7%,较好地反映了各地农户对于土地的利用情况。在调查的7个村中,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中部及南部6个县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最北边的板湖村则以种植抗旱性强,适应性广的经济作物葵花和茴香为主,这主要是受当地水资源的制约。其中红旗村主要推行田地规模化生产,部分人家响应发展旅游业的号召办起了农家乐,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缺水,这些村普遍存在种植成本高、水肥搭配不合理、产量收入低的问题。虽然政府一直在推广滴灌技术,但由于每户的土地太少,滴灌技术没有很好地发挥效益。很多村民表示希望政府促进土地流转,集约化管理,更好运用滴灌技术。

 

7月25日上午小队抵达石羊河实验站,武威市水利技术服务中心董平国主任热情地接待了小队,介绍了实验站的和农大的合作历史和在农业节水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接着实习的农大学生站站长师兄接待了小队,带领小队参观了室内实验室及试验田,表达了将先进技术通过民间学校推广的愿望,展现了农大师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决心。随后,小队来到了亚洲最大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红崖山水库作为民勤县唯一的水利调蓄工程,支撑着民勤绿洲的生存与发展,是沙乡人民的命脉。

7月26日小队驱车抵达民勤县博物馆和乡村记忆博物馆。这两个博物馆,都让人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前者采用了合理规划土地,给了名胜古迹生存的空间;后者将历史和旅游业、农家乐等结合,趣味性更强。这两者都体现了民勤县对于产业振兴的探索。

7月27日上午小队走访了民勤县统计局和水利局。在统计局,小队成员获得了民勤县2015~2018年的统计年鉴,作为日后对调研结果进一步分析的依据。到水务局之后,小队与有关部门领导交流民勤县水资源管理的有关内容。作为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大试评价县之一,民勤县的节水工作成效显著,与生态振兴的战略形成了良好的呼应。

7月28日小队前往民勤县防风治沙纪念馆和青土湖。民勤县防风治沙纪念馆记载了民勤县防风治沙工作的开展过程与成果。小队成员在此深切地认识到了节约用水、治理生态的重要性。青土湖就是治沙成功的典范,它曾是民勤境内最大的湖泊,到了1959年完全干涸,近年来经过治理,截至2010年,青土湖区域形成旱地湿地106平方公里。在一块石碑上,醒目地刻着“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标语,这彰显了民勤人民治沙的决心。

7月29日小队驱车前往阿拉善盟左旗,30日来到了巴彦浩特城市生态公园。通过这里的阿拉善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简介公示牌,小队成员们了解了全盟河流湖泊的基本情况。随后小队成员前往了贺兰草原,这里利用自然优势,融入民族元素,为游客观光、休闲、娱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相信对自然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利用能让当地生态振兴之路越走越好。

7月31日上午,小队抵达阿拉善盟自然资源局进行座谈。双方就阿拉善盟土地利用情况,未来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目标进行交流,就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情况交换了意见,并达成了校地合作的初步共识。

探索治理生态,振兴乡村的道路,绝不能只凭书本上的知识。只有当我们和这干涸的土地,漫漫黄沙逼迫的村庄同呼吸,才能挑好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扁担,在生态振兴的路上步履不停。

(通讯员:廖清婷;责任编辑:蓝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