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请使用IE9(或以上)、谷歌、火狐等现代浏览器。360、QQ、搜狗等浏览器请使用极速模式。
学院新闻

土院分团委与学生会成员参观“曲周精神”展览

发布日期:2019-06-17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6月13日下午,土院分团委和学生会全体成员参观位于体育馆的“曲周精神”展览。展览由资环学院的研究生田贝妮进行讲解,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农大响应周总理的号召,前往曲周县治理盐碱地,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二部分是学校通过设立科技小院等措施来输送人才,帮助曲周县实现脱贫攻坚的事迹。

讲解员首先讲述了当地盐碱的严重性。由于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盐分随水漫到地面,而后水分蒸发,地面就变为白花花一片。因此当地的作物产量很低,有的土地甚至被用于制盐,曲周几乎每年都要依靠国家商品粮维生。通过农大师生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通过“浅井深沟、农林水并举”的方式改善了土质。

 

随后讲解员讲述了几位教授在当地治理盐碱地的事迹。他们和农民吃一样的饭,把自己也视为农民。他们住“三漏屋”,和村民一起早出晚归,扎根于田间,即便脚上起了水泡也毫不退缩。“治不好碱,我们不走!”这种执着和不怕苦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当地的村民,也更加坚定了农大师生治理盐碱的信念。在大伙的不懈努力下,当地结束了依靠国家粮食补给的历史。

治理盐碱成功的案例震惊了全国,这种治理方法立即被推广到黄淮海区域盐碱的治理中去,并且成果十分显著。国家大力支持治理盐碱的工作,在国家科技大会上教授们获得金奖,曲周精神也广为传颂。“责任、奉献、科学、为民”,在曲周精神的指引下,几代农大人挥洒汗水,在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的同时,不断突破一个个农业难题,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范本。

展厅的最后展示了治理盐碱后的第二、三阶段——扶贫攻坚的阶段,科技小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农大将曲周作为一个基地,建立科技小院。人才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当地,这种经历在增加学生实践经验的同时也使得学术成果喷涌而出,而科技小院的研究成果又直接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一代又一代农大师生来到曲周,继承先辈们的精神,在田间地头寻找属于农大的诗篇。

展览结束,同学们怀着对前辈们的敬意离开了展馆。作为充满朝气的土院学子,应该担起发扬曲周精神的责任与使命,继往开来,将曲周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文字记者:郑宇晨

摄影记者:王轶璇

责任编辑:许冰洁